说起文体,学生们都很熟,但具体运用起来却很难。面对一个问题,学生们总是紧盯着它思考怎样作答,很少能从文体角度考虑,结果不是无从下手就是撇二拉三。
比如,当我问到“作者是怎样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?”学生们回答时,只是回答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方面,忽视了另外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。比如宝玉出场前的侧面描写,通过王夫人说的与林黛玉想的来铺垫,层层铺垫,才让贾宝玉上场。还有,通过情节塑造宝玉的性格,比如摔玉,就能看出宝玉的叛逆性格。这类答题时的漏点,其实就是对小说文体的不熟,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熟,或虽熟悉,但不会应用导致的。
同样,当我学习景物描写的时候,问到“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?”同学们也会一脸茫然,不知从何答起,吭吭哧哧说写的什么景物,什么时候的景物,完全忘了景物描写的众多方法。比如形声色的结合,描写角度的不同,动静结合,远近结合,视听结合等等。这类问题也是因为学生对散文或诗歌中“景物描写的方法”的不熟悉,或熟悉却不能运用的结果。
学习《边城》,里面有一个细节,当鼓声传到渡船头时,“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理石上用粽叶编蚱蜢、蜈蚣玩”,对这个细节的欣赏,学生们的答案就存在一些问题。有的学生说,具有乡土气息,边城有蚱蜢蜈蚣,有的说暗示端午到了,因为用粽叶编。没有看到,更重要的是,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了翠翠年龄较小、心地纯朴的性格,进一步说,翠翠是一个心灵手巧内心纯洁丰富的一个小女孩。学生的错处是因为不了解小说这个文体,用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,也不了解小说的虚构性。小说时虚构的,是作者特意安排的,比如,为什么不直接说“翠翠正在玩耍”呢?这样写虽然省去一些笔墨,但表达效果却也省去了。
文体知识,学生必备,不仅烂熟于心,而且还要善于运用,运用熟练了,才能对症下针,药到病除,才能得全分,得高分。
评论